抗菌药物封管对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儿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风险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作者:王颖雯; 王文超; 李丹钰; 康琼芳; 顾莺; 季福婷; 王瑞; 张玉侠*; 张崇凡*
来源: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20, 15(05): 333-343.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0.05.003

摘要

目的探讨儿科不同人群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AD)后用不同抗菌药物封管干预对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风险的效果。方法纳入住院、门诊和居家CVAD的适用儿科人群,干预组予抗菌药物封管和/或系统静脉抗生素治疗,对照组予非抗菌药物封管和/或系统静脉抗生素治疗,以疑似、可能和确定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密度为主要结局指标。在英文数据库(PubMed、Ovid-EMBASE等)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9月24日,检索词:抗菌药物封管、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儿童,RCT和非RCT分别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和ROBINS-I行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30篇文献进入本文分析。以干预开始时点有无明确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为预防(30篇)和治疗(1篇)。RCT 17篇,非RCT 13篇。研究人群为肠衰竭患儿9篇,肿瘤患儿13篇,PICU和/或NICU人群4篇,其他人群4篇。基于29篇封管液(乙醇、牛磺罗定、尿激酶和抗生素)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总的发生密度,RR=0.32(95%CI:0.24~0.43),I2=75%。8篇RCT抗生素封管,RR=0.38(95%CI:0.18~0.82),I2=70%;临床异质性可能来源于肿瘤和免疫抑制人群、万古霉素。2篇RCT和1篇非RCT尿激酶封管,RR=0.71(95%CI:0.53~0.95),I2=0。10篇非RCT乙醇封管,RR=0.31(95%CI:0.22~0.43),I2=57%,临床异质性可能来源于肠衰竭人群。8篇非RCT牛磺罗定封管,RR=0.23(95%CI:0.12~0.42),I2=72%,临床异质性可能来源于肠衰竭、自定义高危人群、手术等。1篇非RCT以盐酸封管治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风险事件,RR=0.84(95%CI:0.52~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次要结局指标中仅牛磺罗定封管导管细菌定植干预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菌药物封管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味觉异常、呕吐、恶心、头晕和脸红。结论采用不同封管液预防可降低68%的CVAD相关血流感染发生密度,预防效果从好到差依次是牛磺罗定、乙醇、抗生素和尿激酶。但抗菌药物封管的效果可能被夸大,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 出版日期2020
  •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