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代第一座三层大戏楼诞生于乾隆十年之后,以乾隆十六年寿安宫"临时性"三层戏台为最早。以此为分水岭,凡内廷大戏曲本中应用三层戏台者,必属此后之产物(或面貌)。而张照卒于乾隆十年正月,因此其奉敕改编的《劝善金科》《升平宝筏》等大戏曲本,无法利用三层大戏楼,仍属"重檐单层"戏台剧本。大戏曲本与三层大戏楼之间,没有必然的联属关系。此后,《劝善金科》虽偶尔"借用"三层戏楼演出,但因其本身的演出性质,始终保持着非三层戏台剧本的状貌,而《九九大庆》《升平宝筏》等则在乾隆十六年之后逐步完成了由"重檐单层"向"三重檐"大台剧本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