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间技艺在快速的商业化或遗产化进程中,不只是被改造挪用的对象,作为一种实践行为,也是可以参与并影响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因素。从“社会—技术”的视角切入,在灾后重建语境下,着眼于羌绣和地方主体的相互塑造。在遗产化及市场化浪潮中,羌绣被标准化、客体化,不断向更理性的“技术”靠近,在获得更大范围社会认可的同时,羌绣也逐渐脱离原有生活的土壤。进入“后重建”时代,虽然羌绣的市场热度下降,却因为前期的大量传习,成为羌区民众日常生活和社交的一部分,在产业之外作为一项多重技能弥散开来。由此,我们今天对于民间技艺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也应该将其放置在更广阔的群体共享技术的思路下来考量。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