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埃米尔·克朗茨的《论笛卡尔美学》(Essai sur l’esthétique de Descartes,1882)将古典主义美学命名为"笛卡尔美学",将布瓦洛确认为笛卡尔在诗学上的代言人,这与当时学界既有的一些共识有所冲突,这是招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议的原因之所在。在"克朗茨事件"之后,美学史的写法有所变化。具体说来,后-克朗茨时代的美学史写作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克朗茨著作的主要观点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一种传统,不少著作或明或暗地接受了它的研究框架和主要论题;二是,在经历了重重洗练和反思之后,"笛卡尔美学"问题的微妙与复杂性被认识得更加充分,被处理得更加慎重。表面看来,"克朗茨事件"在今天的中文世界湮没无闻。然而,朱光潜先生《西方美学史》所奠定的写作框架,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美学史著作,而它显然处在克朗茨传统之中。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一直无意识地走在克朗茨开辟的道路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回顾那段充满争议的学术史事件,展现克朗茨那部消而不亡之作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勾勒它的思想背景和后续命运,或许可以为今天的美学史写作提供某些参考。

  • 出版日期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