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现代,“日传一经”的原有概念已被多数医家摒弃,甚至不再以传经的具体时间作为研究的重点,而是趋于从科学的角度探讨传经相关概念的合理性。章太炎先生否定了“日传一经”,将“传经”之“经”释为“期候”,而非“形质”;曹颖甫认为,《伤寒论》之“日传一经”的说法与《素问》一致;时逸人不但否定了“日传一经”的说法,还否定了“传经”这一概念,其将“六经病”的基本特点与西医的病理表现结合,认为临床表现中的“六经病”传变与日期并无具体的规律可言;现代学者对于“日传一经,七日复传”这种说法基本持否定态度,探讨时多从这一概念流传背后的缘由进行思辨。近现代,受科学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影响,对于“传经”方式的探讨已经不再以《黄帝内经》的文本为主,而是更加注重临床实际的发展。恽铁樵基于“六经”即“六病”的理论基础,认为探讨“传经”的顺序没有意义;陆渊雷则以“六种证候群”的观点对“传经”顺序提出质疑。李克绍在解读“传经”一词时,以“臆说”为由,将临床诠释置于文本探讨之上,重点说解“传”这一字的意义,打破了原有文本释义框架的诠释思路。由上述可知,“传”字之于“传经”的表达,在“传经”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无论是“传经”抑或是“转属”,其所对应的“经”都不再是传统释义。近代医家对“日传一经”的认识,建立在对“六经”概念的重组以及对“传经”一词的质疑基础上,现代学者又能从不同方向进行更为深层的逻辑思辨。从“日传一经”与“传经”一词的概念流变看,现代学者对于旧有概念的阐释,不同于近代医家“激流勇进”般的质疑与否定,而是在尝试解构文本的同时,赋予这些旧有概念新的意义。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