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在解剖学上为切割阻滞技术行肩峰成形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30侧(男15侧,女15侧;左17侧,右13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完整无缺损尸体肩关节标本,首先完成标本的解剖,观测肩峰的大体形态特征,根据Bigliani标准进行分型,观察肩峰下撞击发生的具体位置,测量其肩峰至肱骨头最短距离(A-H距离)和肩峰前外侧角厚度,对发生肩峰下撞击的标本采用切割阻滞技术行肩峰成形术,术后测量A-H距离和肩峰前外侧角厚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30例肩关节中Ⅰ型(平坦形)肩峰7侧,Ⅱ型(弧形)肩峰13侧,Ⅲ型(钩形)肩峰10侧,肩峰下撞击发生于Ⅱ、Ⅲ型肩峰的前肩峰。Ⅰ型肩峰A-H距离为(0.670±0.035)cm,大于成形术前Ⅱ、Ⅲ型A-H距离[(0.506±0.029)、(0.334±0.02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肩峰A-H距离与成形术后Ⅱ、Ⅲ型A-H距离[(0.692±0.025)、(0.699±0.024)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肩峰前外侧角厚度为(0.413±0.015)cm,小于成形术前Ⅱ、Ⅲ型肩峰前外侧角厚度[(0.607±0.014)、(0.623±0.02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肩峰前外侧角厚度与成形术后Ⅱ、Ⅲ型肩峰前外侧角厚度[(0.414±0.035)、(0.412±0.033)c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割阻滞技术能充分扩大肩峰下间隙,达到减压、消除肩峰下撞击的目的。

  • 出版日期2019
  • 单位淄博市中心医院;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