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效解磷菌的分离,可促进实用型生物肥料的开发,是实现对作物的可持续性供磷以维护环境健康与土壤生产力的有力保障。以江西省赣州市某果园脐橙根际土壤作为试验材料,用平板筛选法筛选分离12株具有解磷能力的菌株,并结合钼锑抗比色法评估分离菌株的解磷能力,最终筛选出3株解磷菌(菌株编号为QCGJ-B01、QCGJ-B02、QCGJ-B04),这些菌株表现出高溶磷指数(范围为1.71~2.50)、强解磷能力(范围为280.75~317.48 mg/L)、低pH值(范围为4.08~4.77)。结果显示,pH值与解磷量呈负相关,表明酸化是3株解磷菌解磷的主要机制。对解磷能力最强的QCGJ-B0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并基于管家基因鉴定得出,QCGJ-B01是新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全基因组数据显示,QCGJ-B01的基因组大小为8 127 322 bp, G+C含量为66.98%,预测到7 425个基因,所有预测和注释的基因序列都分配到KEGG通路中,检测了有机酸合成与磷酸盐代谢相关基因。本研究发现,QCGJ-B01具有无机磷增溶基因(gdh、pqqB、pqqC、pqqD、pqqE、gltA)和磷酸盐转运系统基因(pstS、pstC、pstA、pstB、phoR-phoB、phoU)。此外,本研究还发现QCGJ-B01缺乏矿化磷酸酯的基因和编码磷酸酯转运蛋白的基因,可能使其无法利用额外的有机磷源,不利于其在不存在有效磷的环境中生存。QCGJ-B01高效的解磷能力有益于将其用作生物肥料,并且其全基因组数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解磷性状的遗传基础。

  • 出版日期2023
  •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省矿冶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