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扫描对肝母细胞瘤病理分型预测价值初探

作者:张龚巍; 李钱程; 张欢; 徐坚德; 李志勇; 林飞飞; 干芸根
来源: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1, 39(12): 2507-2512.

摘要

目的探讨肝母细胞瘤(HB)的CT表现预判病理分型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HB的44例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术前行腹部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观察肿瘤最大径,瘤内有无出血、坏死或囊变、钙化及多发纤维分隔,肿瘤假包膜是否光滑连续,有无肝包膜回缩征及包膜下积液,有无与预后相关的高危影像学征象。测量并计算病灶平扫CT值、相对密度指数,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CT值、CT差值、强化百分比、强化指数。依据肿瘤组织内上皮或上皮-间质成分将病灶分为完全上皮型和上皮与间叶混合型,完全上皮型和混合型可进一步分为各亚型。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连续性校正的卡方检验比较完全上皮型和混合型患儿间性别、年龄、甲胎蛋白(AFP)、病灶形态特征及相关高危影像学征象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比较组间病灶最大径、组间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参数的差异,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完全上皮型和混合型HB各22例,其中6例为分化良好的胎儿型,表现为肿瘤假包膜完整、边缘较光滑,无瘤内出血及多发纤维分隔,无肝包膜回缩征及包膜下积液。完全上皮型和混合型HB患儿的性别、年龄、AF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完全上皮型和混合型HB病灶的最大径、瘤内出血、坏死或囊变、肿瘤假包膜光滑连续、肝周积液及高危影像征象的差异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完全上皮型和混合型HB的平扫CT值及相对密度指数、CT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的CT值、CT差值、强化百分比及强化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完全上皮型和混合型HB病灶内钙化、多发纤维分隔及肝包膜回缩的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肝包膜回缩征为混合型HB的独立预测因素(OR=9.643,95%CI:2.362~39.365)。结论完全上皮型和混合型HB具有一定的CT影像学特征,CT增强扫描延迟期肝包膜回缩征可初步提示混合型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