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与胰腺导管腺癌的生存差异分析

作者:徐天威; 韩思阳; 戎叶飞; 匡天涛; 吴文川; 刘亮; 楼文晖; 王单松*
来源:上海医学, 2023, 46(04): 238-244.
DOI:10.19842/j.cnki.issn.0253-9934.2023.04.008

摘要

目的 分析侵袭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与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生存差异。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22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侵袭性IPMN患者91例和PDAC患者893例,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侵袭性IPMN或PDAC,PDAC患者均行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特征(性别、年龄、首发症状或疾病、糖尿病史、ASA分级、术前CA19-9水平),手术情况(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手术方式、动脉和静脉侵犯),术后并发症(胰漏、胃瘫、肺栓塞、出血),再手术率,术后拔除引流管、胃管的时间,住院时长,术后病理特征(肿瘤直径、TNM分期、周围脂肪浸润、脉管浸润),术后肿瘤复发或转移,以及辅助治疗情况。应用Rstudio 4.22的survminer包绘制生存曲线,两组生存曲线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侵袭性IPMN患者中位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间年龄、各首发症状或疾病患者占比、术前CA19-9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间患者各手术方式及肿瘤有无静脉侵犯患者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间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肿瘤有无动脉侵犯患者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术后各级胰瘘、胃瘫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间术后肺栓塞和术后出血发生率、再手术率、术后拔除引流管、胃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肿瘤各T分期、N分期患者占比及肿瘤伴周围脂肪浸润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间肿瘤直径、肿瘤各M分期患者占比及肿瘤伴脉管浸润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截至2022年10月30日,侵袭性IPMN组中,术后复发或转移23例;接受术后辅助治疗48例,均接受化疗,其中有9例接受了放射治疗,6例接受了阿帕替尼、尼妥珠单抗等靶向治疗或替雷丽珠单抗等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侵袭性IPMN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 034(819,1 106) d, PDAC组为919(876,980) d,两组间中位生存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为侵袭性IPMN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03)。结论 侵袭性IPMN患者的肿瘤分期较PDAC患者更早,但侵袭性IPMN与PDAC患者间无明显生存差异。

  • 出版日期2023
  •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