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夜鹰的繁殖生态与移巢行为

作者:李军伟; 马鸣*; 王述潮; 张新民
来源:动物学杂志, 2019, 54(04): 457-464.
DOI:10.13859/j.cjz.201904001

摘要

2008年6至8月及2018年6月和7月,采用实地观察、测量和红外相机监测方法对新疆乌鲁木齐郊外头屯河流域欧夜鹰(Caprimulgus europaeus)的栖息环境、巢间距、窝卵数、孵卵、育雏、幼鸟生长及移巢行为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利用红外相机监测3个巢,监测时间分别为15 d、23 d和11 d,共拍摄照片8 462张,视频4 152个片段,约40 h,经过筛选得到有效照片6 807张。结果表明,欧夜鹰的巢均置于河道中央的河心岛及乱石滩沙地上,周围植被稀疏。两巢间距最近为69 m,巢密度3~7个/km2。每窝产卵2枚(n=7),卵长径为(30.53±0.88)mm,卵短径为(21.39±0.85)mm,卵体积为(7.13±0.50)cm3,卵重为(7.27±0.38)g(n=5)。孵卵期为15或16 d,孵卵期成鸟离巢觅食呈双峰型,分别在天黑后的20:00~21:00时和黎明前的03:00~04:00时。育雏期为16~18 d,育雏期和孵卵期成鸟活动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成鸟喂食幼鸟亦呈双峰型,分别在夜里的20:30~22:30时和黎明前的02:30~04:30时。成鸟的行为谱可分为9类46种,幼鸟的行为谱可分为6类32种。雏鸟的体重、体长、翅长生长发育遵循Logistic方程规律,呈曲线变化,尾长、跗跖长和嘴峰长则遵循线性生长规律。欧夜鹰的移巢行为十分独特:一是为了躲避日晒,以避免幼鸟被阳光灼伤;二是避开干扰(天敌、牧群、洪水及人类活动等)。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