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耕文明社会传承下来的各种遗产,集中表现了当时社会的人们所赋予的集体性文化意义与价值体认,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历史性的主体存在样式,一种无意识地集体认同的想象和构建过程,从而传达了一个"我们曾经是谁"的问题;那么,我们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必须有利于建立一种现代性生活的文化意义,实现与现时文化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协调性,这既是我们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统向现代转向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我们要成为谁"这一未来主体性定位问题的积极回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