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戏曲补恨现象在明代戏曲中已经出现,在清代被总结为理论并受到广泛关注。毛纶是这一理论的开创者。补恨的基本内涵是戏曲家通过文人之笔弥补前人的缺憾;在取材上一般选择历史故事和前代文学作品,内容上追求自由的想象力;在写作技巧上则强调将本事中的一切缺憾都转化为圆满。补恨论继承了关乎风化的中国戏曲批评传统,强调戏曲作家应当秉持忠厚待人的旨趣,并由此从道德教化的角度肯定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