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认为,从社会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出发,基于《聊斋志异》作者的心灵流变,仅从一般论者强调的《聊斋》抒“孤愤”的创作动机来解释其创作发生的原因是不够的。由于《聊斋》作品数量之大,作期之长,作者蒲松龄的创作。心理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特征。一是由于身份地位、个性爱好以及受“文学传统”的影响等原因,《聊斋》的创作心理有着明显的自娱、娱人的因素;二是由于试辄不售、怀才不遇而又眼见陋劣幸进、公道不彰等原因,作者常处于苦闷和不平的心理状态下;三是由于更深层的原因,作者的创作心理中还有一些潜隐难言的东西,包括情与性的潜在心理。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并把握蒲松龄的创作心理,才可能更好地理解《聊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