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古构造的高点通常是致密气长期运移和聚集的有利低势区,古构造恢复对致密砂岩气勘探尤为重要。以沁水盆地南部地区为例,基于该地区丰富的钻井、录井、测井等资料,对该地区在燕山早期(J1—J2)、燕山晚期(J3—K1)及喜马拉雅中期(E—N)等3个关键构造演化期的古构造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自晚三叠世以来,本区表现为整体隆升剥蚀,强剥蚀区沿着NE—SW方向展布。燕山运动期间古隆起具有继承性,晚二叠世地层挤压变形强烈,古构造表现出"多隆多坳"特征;喜马拉雅运动中期出现"夷平化"现象,逐渐接近现今构造特征,部分古隆起逐渐变得宽缓,构造形态表现为"背斜宽缓,向斜紧闭"。将喜马拉雅运动中期的古构造单元划分为相对隆起带、相对斜坡带及相对坳陷带。相对隆起带是下一步该区煤系致密砂岩气勘探的有利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