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感染原因。方法:无菌条件下,用无菌棉拭子分别取患者在首次入院伤口清创前与第二次清创后(或手术后) 8 h的分泌标本,将标本装入无菌管中送检,在入院2~5 d后,视患者具体病情再采集标本1~2次,装入无菌管送检。分别将标本接种在培养基中,在37℃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观察菌落的形态,然后进行革兰染色,确定细菌种属。在M-H培养基上将菌液涂抹均匀,粘贴药敏纸贴,将温度维持在37℃,培养18~24 h,测量抗菌药物抑菌环的直径,并判定敏感情况。比较两组检出细菌对几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分析病原菌组成及感染情况发现该组240例患者中在清创前的伤口分泌物经培养、分离、鉴定出194例病原菌,阳性率为80.8%(194/240)。其中革兰阴性(G-)菌为主要致病菌,共128例,占66.0%(128/194),革兰阳性(G+)菌66例,占34.0%(66/194)。清创后8 h的伤口分泌物经培养、分离、鉴定出50例,阳性率为20.8%(50/240),χ2=72.01,清创后8 h与清创前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致病菌对不同抗生素敏感性发现,致病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万古霉素具有很高的敏感性,杀伤性较强,而对青霉素的敏感性最低,可能与青霉素的滥用和超负荷使用引起致病菌耐药性有关。结论:骨科开放性伤口的感染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伤口清创,防止出现感染。

  • 出版日期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