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多业态农耕是针对现代产业分野事实而提出的补救性概念,意在揭示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分野,在我国的传统农业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区别,而是呈现为复合经营的常态化运行。具体到我国云贵高原东南缘的"新月形地带"而言,这片低山丘陵地区生息着十多个民族,多业态经营也是这里传统农业经营的共性。这样的共性,乃是所处生态环境大致均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所使然。不过,这样的生态系统内部还存在着区段性的差异,以至于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多业态农耕,也呈现出一定的内部差异。但不管是共性还是个性,都与相关民族作出的文化适应息息相关。此外,国家政权的影响、外部市场的变动,也在相关民族的文化适应中发挥着极其深远的作用。相关民族文化对所处社会环境的适应,又会使得原有的多业态农耕体制中孕育出多种"假象主业",并与传统的多业态农耕形成"双轨经营"的并行态势,进而使当地的多业态农耕更加复杂化。为此,发掘并创新利用这一地区的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不能局限于关注其"流",还需要关注其"源",才能客观反映民族文化对生态和社会适应的双重表达,对传统农业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才能做到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并确保能够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 出版日期2018
  • 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