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选取中国马铃薯主要种植区4个典型站点,利用1981—2010年气象数据和马铃薯生产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种植区马铃薯生产潜力和产量差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方一作区马铃薯光温生产潜力最高,其次是中原二作区和西南混作区较为接近,南方二作区光温生产潜力最低。北方一作区和中原二作区光温生产潜力呈不显著下降趋势,西南混作区呈显著上升趋势,南方二作区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和西南混作区气候生产潜力(雨养产量)较为接近,南方二作区则较低,4个区域都呈显著下降趋势。马铃薯光温-气候产量差北方一作区最高,其次是中原二作区和西南混作区,最低是南方二作区。水分是北方一作区缩小产量差的主要限制因子,增加灌溉量后产量有较大的提升,其他区域的马铃薯产量也有很大提升的空间。马铃薯气候潜力-实际产量差值是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较为接近,其次是中原二作区,南方二作区最低。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尚未达到气候生产潜力的上限,在雨养农业地区除了灌溉以外,还可通过其他管理措施来提升实际产量,降低产量差。中原二作区和南方二作区出现了气候-实际产量差值低于0的情况,说明这2个区域的实际产量已达到甚至超过了气候生产潜力上限,这些地区在雨养条件下除了灌溉以外,其他管理措施对于产量的提升作用较小。

  • 出版日期2022
  • 单位商丘市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