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参苓白术散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组成改善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连续灌胃5%聚糖硫酸钠(DSS)制备UC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2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n=6)、参苓白术散组(n=6),另设正常对照组(n=7)。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鼠灌胃灭菌纯净水(2 mL/d),参苓白术散组灌胃去离子水超声溶解的参苓白术散,剂量为每千克大鼠1.89 g/d,药液浓度为0.125 g/mL,给药30天。观察大鼠的体重、疾病活动指数(DAI)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PCT)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水平,并通过16S rDNA技术探讨大鼠经参苓白术散干预后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体重逐渐下降(P<0.05),iNOS水平亦下降(P<0.01),CRP、PCT水平及DAI评分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大鼠血清CRP、PCT水平下降(P<0.05,P<0.01)。Alpha多样性指数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UC模型组Shannon、Chao指数升高(P<0.01,P<0.05),Simpson指数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Shannon、Ace指数均降低(P<0.05)。Beta多样性分析中主成分分析(PCA)、主坐标分析(PCoA)、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的结果显示各组内样本相对聚集,各组间样本距离较远,通过Venn图发现了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组中分别特有81、83、73个OTUs。肠道菌群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及乳酸杆菌降低(P<0.05),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P<0.05),脱硫弧菌属、瘤胃梭菌属-9、拟杆菌属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厚壁菌门丰度增加(P<0.05),拟杆菌门、软壁菌门丰度减少(P<0.05)。物种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门到属水平上,正常对照组中区别于其他组的特征性差异菌有21个,参苓白术散组中区别于其他组的特征性差异菌有10个。最后通过环境因子关联性分析发现CRP与乳酸菌属呈负相关,与拟杆菌属呈正相关,i NOS与瘤胃球菌属_UCG-005呈显著正相关,与瘤胃梭菌属-9、脱硫弧菌属、毛螺旋菌_NK4A214_group呈负相关。结论 参苓白术散可引起肠道微生物结构的改变,通过升高有益菌的丰度,降低致病菌来减轻UC的炎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