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支持治疗10年后牙齿缺失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牙周病科门诊就诊的AgP患者63例(患牙272颗),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及其在基线时、基础治疗3个月后、10年复查时的牙周探诊深度(PD)、牙槽骨丢失(BL)率、牙缺失率、探诊出血(BOP)阳性位点比例、临床附着水平(CAL)。根据AgP患者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后的PD值将患牙分为PD <5 mm组(192颗)和PD≥5 mm组(80颗),对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基础治疗结束时及10年复查时63例AgP患者BL、牙缺失率、BOP、PD、CAL较基线时均有显著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10年复查时63例AgP患者牙BL、BOP、牙缺失率、PD、CAL较基础治疗结束时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BL>70%、50%≤BL≤70%的AgP患者牙缺失率明显高于BL<50%的AgP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BL>70%的AgP患者牙缺失率明显高于50%≤BL≤70%的AgP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PD>5 mm的AgP患者牙缺失率明显高于PD <5 mm的AgP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PD <5 mm组患者性别、吸烟史、基线患牙最深PD值、牙周骨缺损类型、基线PD均数、冠根比、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与PD≥5 mm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D <5 mm组患者糖尿病史、咬合创伤与PD≥5 mm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冠根比、基线SBI、基线PD均数、基线PLI为AgP患者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性别、冠根比、SBI、基线PD均数、PLI为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支持治疗10年后牙齿缺失的预后影响因素。

  • 出版日期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