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与三维荧光光谱(EEMs)并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方法,对贵州省典型喀斯特山区土壤溶解性有机质(SDOM)的特征、来源及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SDOC)含量因土地利用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草地表层SDOC含量显著高于林地。利用PARAFAC模型解析出三种荧光组分,C1(类腐殖质)、C2(类色氨酸)和C3(类酪氨酸),三种组分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且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分布有所差异。紫外特征参数显示,草地表层SDOM 相对分子量要小于林地,旱地SDOM中芳香物质和疏水性组分较多。荧光特征参数显示,研究区SDOM总体腐殖化程度较低、稳定性较弱,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DOM来源存在差异。林地以微生物源输入为主,旱地兼具微生物源与陆源共同作用,但主要以新生自生源为主。草地表层SDOM来源特征与旱地相同,亚表层则以微生物源输入为主。随着海拔的升高,组分C1占比增加,C3占比降低,SDOM腐殖化程度增强,微生物源贡献减弱。SDOM荧光与吸光特征可有效表征喀斯特山地SDOM组分与来源特性,可作为区域土地利用与环境决策的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