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年河18号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国浪; 张小强; 徐长虹; 拉巴仓决
来源:浙江农业科学, 2019, 60(02): 186-192.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90204

摘要

利用2017年示范推广的数据资料,采用相关性、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对年河18号的经济性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667 m2产量超过150 kg的16个点次中,年河18号的667 m2平均成株数2.264万,单株有效角果数149.8个,每角粒数18.3粒,千粒重4.311 g,单株有效角果数的变异系数为18.2%。变异分析表明,成株数的变异系数为17.4%,每角粒数的变异系数为11.0%,千粒重的变异系数为2.3%;相关分析表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与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790**,r=0.766**),千粒重与产量间呈正相关但不显著(r=0.294),成株数与产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0.712**);偏相关分析表明,年河18号经济性状与产量间相关性无论正负均不显著,各经济性状间除成株数与单株有效角果数呈显著负相关(r=-0.623*)外,其余相互间相关性均不显著;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成株数(X1)、单株有效角果数(X2)、每角粒数(X3)和千粒重(X4)与产量(Y)间的线性回归具有显著性关系,建立回归方程为Y=-61.279 4-7.770 6X1+0.299 1X2+2.680 9X3+37.029 9X4;通径分析表明,单株有效角果数对年河18号产量贡献(正向效应)的直接作用最大,每角粒数紧随其后,千粒重居末位,成株数对年河18号产量贡献的直接作用为负值,每角粒数通过单株有效角果数对产量的间接贡献最大(正向效应),单株有效角果数通过每荚粒数对产量的间接贡献居第二位(正向效应),其余正向间接作用等相对较小或不明显。综合分析表明,年河18号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应建立在合理密植群体,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每角粒数和稳定千粒重来提高产量。

  • 出版日期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