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晚稻品种‘268’为试材,于2013年8-10月(晚稻开花期)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江西寒露风发生的气象模式,试验温度设定为22℃/17℃(昼/夜),处理时间分别为3、6、9、12和15d,以外界环境条件32℃/25℃(昼/夜)为对照(CK),对各处理晚稻叶片保护酶活性、光合色素、光合参数、荧光参数以及晚稻产量及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随着低温胁迫时间延长逐渐增加,低温处理15d后细胞受到严重损伤。(2)与CK相比,处理15d后叶片的最大光合速率及最大羧化速率分别下降65.99%和67.44%,同时叶片光化学淬灭(qP)、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及光电子传递速率(ETR)依次减少了19.50%、10.25%及42.77%,而非光化学淬灭(qN)略有上升。(3)低温影响下,光合色素合成受到抑制,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4)在产量及产量构成方面,开花期低温处理的穗长、有效分蘖数、一次枝梗及二次枝梗数、结实率及千粒重均显著低于CK,从而导致产量显著下降,处理15d后产量下降幅度达48.42%。可见,晚稻开花期若遇寒露风可明显抑制功能叶的生理活性并导致产量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