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末民初中国近代工业起步之时,传统工艺作为古老的"营生",一方面面临西方工业技术强势输入的冲击,表现出萎缩、消亡的濒危状态;另一方面,它仍是社会民生普遍依赖的经济、技术与文化载体,理应具有相应的存续和发展空间。当时的有识之士注意到传统工艺面临的这种尴尬处境,在主张发展机器工业的前提下,他们反对放任传统工艺的衰颓之势,并从经济、技术、知识、社会角色和文化视角阐释了传统工艺的新价值,探索传统工艺如何进入现代社会的思想方案。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