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对晚清排满民族主义的压力,康有为试图以其今文学革命论与三世说做出回应。他强调革命是中国历史的常态,共和则为政治演化的终极目标,而"虚君"这一特定的"名"可以曲折表达共和之理,且符合民众与精英对象征性权威的需要,因此,适宜作为趋向共和的阶段性工具。从民初直到复辟时期,他在思想与实践上均试图重构清朝君主制,剥离其所负载的神圣意涵,仅作为民族君主国的象征性符号。这一构想以否认君主制在理念与价值世界中的神圣性为前提,从而进一步确认了共和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主导权。民初政治保守主义的失败,以及随后向文化保守主义的转型,都与此类构想在理念与价值层面的自我限制有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