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亭子间文人"最初由毛泽东提出,但学界对其概念的界定游移于泛化与单向化两端。"亭子间"的空间压迫映射于文人对"近端秩序"与"远端秩序"的感知,前者使其在与棚户区底层工人、上海普通市民的相处中呈现异质性面貌,因此距"大众文艺"亦远,后者在纵向形态上通过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学场中心的比照中显映"亭子间文人"的边缘性窘境。与此同时,"亭子间"的飞地特质,使得青年文人的聚居生态进一步被塑成,并加强了左联的力量。两代"亭子间文人"沿着文学生产机制的上升途径实现从边缘到中心的位移,但"亭子间文人"中产生的分化亦具有更大的阐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