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叠纪末扬子海盆及其周缘动物群的特征和古地理、古构造启示

作者:何卫红; 张克信; 吴顺宝; 冯庆来; 杨廷禄; 乐明亮; 肖异凡; 吴会婷; 张阳; 王光栋; 陈冰
来源:地球科学, 2015, 40(02): 275-289.
DOI:10.3799/dqkx.2015.021

摘要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灭绝主要受古环境演变的控制.然而,古地理、古构造背景和生物自身因素(如生物的生理特征)也影响着生物的演化规律及空间分布.从沉积学、放射虫古测深以及生物组合等方面对扬子海盆及其周缘的古地理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重建其古地理和古构造背景,为华南古-中生代之交生物和环境演化的全球可对比性提供了古地理依据.研究表明:(1)扬子海盆北缘,从南往北,水体逐渐变深,面向东秦岭-大别深海;扬子海盆南缘深水盆地,从北往南,水体也是逐渐变深,面向古特提斯洋盆.扬子海盆边缘面向广海表明扬子海盆二叠纪末生物和环境演化具有区域上广泛的代表性甚至全球意义.(2)扬子海盆北缘盆地的古水深普遍小于南缘深水盆地的古水深.(3)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最终碰撞发生在二叠纪以后;钦防地区晚古生代为洋盆环境(古特提斯的分支小洋盆),该洋盆一直延续到二叠纪末甚至三叠纪,因此,扬子和华夏古构造体系西南段的最终碰撞和拼合可能发生在二叠纪末甚至三叠纪.

  • 单位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