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探究放牧与施肥对河西走廊豆科禾本科(简称“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与群落结构稳定性的调控机制,并确定该草地所适用的最佳放牧利用与施肥管理模式,本研究以‘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Qingshui’)、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e)建植的混播草地为试验对象,采用L16 (31×42)混合位级正交试验设计,设20 cm (S1)、30 cm (S2)和40 cm (S3) 3个刈前高度, 2 cm (E1)、5 cm (E2)、8 cm (E3)和11 cm (E4) 4个刈割强度, 0 kg(N)·hm-2 (N1)、75 kg(N)·hm-2 (N2)、150 kg(N)·hm-2 (N3)和225 kg(N)·hm-2 (N4) 4个施氮量,分析了不同处理下混播草地群落结构及生产性能。结果表明:1)刈前高度及施氮量对草地生产性能影响较大, S3E2N4的生物量最大(17 707.80 kg·hm-2), S1E1N4的混合草粗蛋白含量最高(15.46%), S3E1N3的混合草相对饲用价值最大(184.93)。2)降低刈割强度可增加利用次数,并使禾本科牧草在群落中的占比增大,其中S2E3N4、S1E3N3、S1E4N1、S2E4N3和S1E1N1可使豆禾盖度比接近1∶1, S2E3N4、S3E3N1和S3E4N2对草地分枝数的调控作用效果最好。3)与刈割收获干草(区内一年刈割3次)相比,模拟放牧降低了产草量,但提高了牧草营养价值,抑制了群落中紫花苜蓿比例的过快增长,能维持豆禾草种结构的稳定性。综上, S2E3N4能使混播草地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最好,且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草地生物量为15 173.41 kg·hm-2,粗蛋白含量为13.92%,相对饲用价值为156.93),是适宜此类混播草地放牧利用与施肥管理的参考指标,可在河西走廊等类似地区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