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总结OCT引导的PDT治疗病例,来讨论其在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68例76只眼。因存在全身系统疾病以及药物过敏,未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所有患者临床诊断为中浆,海德堡SD-OCT图像分析。本组入选PDT治疗标准:中浆发病时间超过3个月,神经上皮下积液未吸收或逐渐加重;中浆反复发作≥3次以上;中浆病程超过6个月,迁延不愈。治疗光斑覆盖以下范围:(1)OCT图像上各形态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处;(2)EDI-OCT模式上显示脉络膜血管扩张范围。半剂量维素达尔光敏剂,正常参数PDT治疗。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病史、视力、眼底表现、OCT数据,术后1、3个月复诊。结果:76只眼在1个月随访后神经上皮下积液都较前吸收,其中73只眼完全吸收,3只眼少量积液。3个月随访,仅1只眼神经上皮下液未完全吸收。PDT治疗前平均视力0.32±0.68,PDT后3个月平均视力0.67±0.23(P<0.05)。脉络膜厚度治疗前平均值(413.89±67.3)μm,PDT后3个月平均值(389.74±15.96)μm(P<0.05)。PDT后3个月PED变为低平(32.1%)或消失(54.3%),或呈锯齿样外观(13.6%)。结论:传统PDT治疗中浆,需在FFA或ICG图像直观引导下定位渗漏点及扩张的脉络膜血管。随着OCT成像质量的提高以及对中浆特征性表现的深入了解,为非侵入性检查引导治疗带来更多可能。在以往研究中发现,荧光血管造影显示渗漏处,OCT对应为不同形态PED,EDI-OCT也可以清楚显示脉络膜血管扩张。因此,通过分析OCT图像,寻找渗漏点以及扩张的脉络膜血管,可以准确定位治疗范围,有效治疗中浆引起的神经上皮下积液,避免侵入性检查造成的临床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