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籍中“关格”论治探析

作者:石晗; 杨卫彬*
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 27(04): 538-562.
DOI:10.19945/j.cnki.issn.1006-3250.2021.04.003

摘要

"关格"首见于《黄帝内经》,最初指脉象和病理状态,后在《伤寒论》中以独立病名提出。清代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逐步完善对于"关格"的认识,其中多数医家从疾病角度探讨"关格",对其病机的认识可归纳为"上盛下虚",三焦气化不利,中焦斡旋失司;治疗首辨虚实寒热,治以清热滋阴、通腑泄浊、调畅中焦、温补肺肾等为法,创立进退黄连汤、滋液救焚汤、治关格方、增补逍遥散等,并记载了血余、人乳等诸多治疗关格的中药以及外治法,丰富了关格的理论内涵与临证治疗方法,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 出版日期2021
  •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