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尚书》作为传统儒家的"五经"之一,两千五百多年来一直受到无与伦比的尊崇,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之后,更成为皇权时代具有神圣性的国家经典,对古代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始自孔子,中经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陈骙的《文则》,历代关于《尚书》文学意义的论说却不绝如缕,笼罩在《尚书》之上的神圣光环阻碍了人们对其进行客观的文学审视;加之《尚书》本身语言的古奥艰涩,历史上的《尚书》遂成为与文学隔绝的禁区。近代以来,随着儒家经典神圣性的解构和西方学术观念特别是古典学和阐释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以及由出土材料的不断发现而促成的文字学和简帛学的不断发展,《尚书》逐渐进入文学研究者的视野。如何在新的学术背景下系统全面地挖掘和评价《尚书》的文学内涵和文学价值,进而考察早期中国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