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来三种私德公德关系说之比较

作者:王美玲; 李娜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2(01): 50-55.
DOI:10.13763/j.cnki.jhebnu.psse.2019.01.009

摘要

如何涵养私德、如何培育公德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关于私德与公德关系,清末以来有三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是梁启超的私德外推即公德说,第二种是林安梧的外王而内圣说,第三种是刘清平的私德压抑公德说。三种观点各有其优势与局限。结合三位学者的观点与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的演进过程我们尝试提出以下观点:道德本身并无内外之分,私德、公德概念的语境也是不同的。但若将公德进行细分,一方面,最低限度的公德并不基于私德,而基于人们对契约的遵守,基于长期的公共意识和公共讨论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儒家伦理指导下的私德虽不是公德的充分条件,无法直接转化为公德,但却为较高程度的公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和对公共福祉的奉献,在现代社会公德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