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鲁穆公时代,一些心系鲁国之士在比较齐鲁两国发展道路及政治现状的基础上充分注意到了“尊贤”的重要性,进而导向两种学说:墨子贯彻了彻底“尊贤”的原则,明确打出“尚贤”的旗帜,由此发展出一套功利之学;子思则逼问“尊贤”何以可能,深入探索“知贤”的理论问题,藉此将儒学引向了一种心性之学。“尊贤”问题是贯穿《中庸》和《五行》的一条核心线索。在子思看来,“尊贤”之所以可能在于“知贤”。这种可能性在《中庸》中表现为人可以通过“修身”通达一种自内而外的“明”,《五行》则将之更精微地表述为一种“聪明圣智”论。就可能性的实现而言,存在着直通的理想道路和曲通的一般路径的区分,于是就引发了《中庸》的诚明与《五行》的德善关系的讨论。不管是理想道路还是一般路径,这两条“修身”方法都指向自内而外的一条成德路向,由此方可具体理解子思的“合外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