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运用动物考古学方法对马鞍山遗址出土的第Ⅱ等级动物长骨进行了切割痕迹研究.对切割痕迹的确认、定位以及出现频率的计算显示,马鞍山遗址第Ⅱ等级动物长骨骨干表面的切割痕迹分布特征如下:(1)下文化层切割痕迹出现频率明显高于上文化层;(2)下文化层上部肢骨的切割痕迹出现频率最高,中部肢骨其次,下部肢骨最低;(3)上文化层长骨骨干切割痕迹的出现频率及分布特征不及下文化层规律.与西方的实验数据对比表明,下文化层的数据点均分布在Dominguez-Rodrigo实验数据的95%置信区间内,而且上、中、下部肢骨的切割痕迹出现频率与实验数据相似;上文化层数据点的位置则相对较低,肱骨、股骨和桡骨的数据点均落在区间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