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1911年3月,商务印书馆于上海创办《少年杂志》,为全国中等以下少年学子服务。1914年7月,《少年杂志》改革刷新,转向"课艺",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本文研读1914至1921年《少年杂志》原始文本,立足媒介与学生的互动,借由刊物建构的"新少年"形象和少年对自身的主体想象,展现民国初年少年群体样貌,从侧面反映出版、教育、社会思潮变迁之间的复杂关联。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