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元代辽东通往朝鲜的“辽左八站”中的“斜烈站”,名称源自金代女真语,为“刀刃”之意。明代中期“斜烈站”改名为“镇东堡”,清又改为“雪里站”,但这一称呼并非直接来自“斜烈”,而是继承了明代的民间称呼。朝鲜文献多将其称为“松站”,受到中国方面的影响,衍化出了诸如“薛里”“薛刘”等民间的谐音称呼。18世纪后,开始出现将这些谐音称呼与唐代薛礼征东故事相关联的解读现象,并塑造出具有历史故事内涵的民间称呼——“薛礼站”。从“斜烈”到“薛礼”的名称演变,以及“松站”“雪里”“薛刘”等内外名称的交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元代以来东北地区在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建构中多元融合的演进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