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颞下窝入路毫针盲刺蝶腭神经节可行性及安全性评估

作者:张路; 房东亮; 姜大魏; 许智先; 郭孟萌; 陈立和; 林佩君
来源:中国针灸, 2016, 36(11): 1171-1176.
DOI:10.13703/j.0255-2930.2016.11.018

摘要

目的:明确经颞下窝入路毫针盲刺蝶腭神经节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操作和临床非即刻不良反应的预防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60具干颅骨,选取面颅宽度测量点,观察翼腭窝变异情况。对6具成人湿颅取脑后,行经颞下窝入路针刺操作,打开翼腭窝后壁暴露翼腭窝,精细分离辨认蝶腭神经节,原位保留上颌动脉翼腭段,观察针灸针是否进入翼腭窝。测量进针深度、面颅宽度、针与蝶腭神经节间距离、针与上颌动脉翼腭段间距离、上颌动脉翼腭段与翼腭窝内走形的上颌神经间距离。结果:选取两侧眉弓下稍凹陷处距离作为面颅宽度,3具干颅存在翼腭窝变异。对湿颅行双侧针刺操作(共12次),针均进入翼腭窝;进针深度与两侧眉弓下稍凹陷处距离间比例关系区间为44%54%。12次操作中仅2次针尖触碰蝶腭神经节,针与蝶腭神经节平均距离:左侧(5.88±3.70)mm、右侧(6.43±5.54)mm。针与上颌动脉翼腭段平均距离:左侧(2.77±3.99)mm、右侧(2.53±3.10)mm,上颌动脉翼腭段与翼腭窝内走形的上颌神经间平均距离:左侧(2.83±4.05)mm、右侧(2.67±4.95)mm,以上各测量维度中双侧数据间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经颞下窝入路毫针盲刺蝶腭神经节操作时针具可进入翼腭窝,但直接触碰蝶腭神经节的概率不高;2临床治疗鼻炎疗效可能与针具近神经相关;3临床非即刻不良反应可能是针具刺中上颌动脉翼腭段造成;4面颅宽度与进针深度存在比例区间关系,综合考虑临床操作安全性、有效性,建议针对不同患者进针深度选取面颅宽度与进针深度比例区间下限。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