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古代山水画以“韵”“趣”“意”而非“形似”为最高审美标准,源头在“形神”问题。“形神”问题经历了从原始宗教到哲学美学的嬗变,至刘宋宗炳始用于阐释山水画的创作与审美。一方面,宗炳的“形神”观建立在佛教的基础之上,将“神”看作是独立于“形”的不灭的抽象精神;另一方面,宗炳通过超功利的“澄怀”和“畅神”将佛教中抽象的形神问题转化为“趣”“灵”“妙”等极富美学意味的山水体验,并且以“写”的方式完成对包含“神”之“形”的感性直观表达,从而开启了形神问题从哲学到艺术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