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气管镜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并对与治疗成功率及治疗后再狭窄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6年12月, 全国18家医院的301例接受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瘢痕性气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的方式包括电刀切割、激光消融、球囊扩张、冷冻、局部用药和(或)支架置入。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治疗前后呼吸困难指数、气道狭窄的参数(狭窄部位、狭窄长度、狭窄程度、狭窄类型)、患者接受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方式、麻醉方法等, 并记录第一次气管镜介入治疗后气道通畅的维持时间(前两次介入治疗之间的间隔天数)及最终治疗效果。结果气管镜下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平均临床有效率为67.8%(204/301)。狭窄部位(OR 1.548; 95%CI: 1.038~2.307, P=0.032)、呼吸困难指数(OR 2.140; 95%CI: 1.604~2.855, P<0.001)及介入治疗方式(OR 0.458; 95%CI: 0.267~0.787, P=0.005)是与气管镜介入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有效性相关的影响因素。狭窄部位(OR 1.508; 95%CI: 1.273~1.787, P<0.001)、狭窄程度(OR 1.581; 95%CI: 1.029~2.067, P=0.001)、麻醉方法(OR 1.581; 95%CI: 1.029~2.067, P<0.001)和是否局部用药(OR 1.304; 95%CI: 1.135~1.497, P<0.001)是与第一次气管镜介入治疗后气道通畅维持时间有关的影响因子。结论气管镜介入治疗是治疗瘢痕性气道狭窄的有效方式。介入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当重视与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 以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