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有机发光材料已经在光电、传感和生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的有机发光材料在溶液中发光很强,但在聚集态或者固态发光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一聚集导致发光猝灭(ACQ)的效应制约了发光材料在实际应用中最佳效果的发挥。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这一于2001年由唐本忠团队基于观察到的在溶液中不发光或发光微弱的分子聚集后发光显著增强的现象提出的光物理领域新概念则可充分利用分子聚集增强发光[1],从而为固态高效发光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策略。目前,AIE已经成为化学和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吸引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研究热情和积极跟进。在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已有众多的AIE分子体系被创造和报道,并在光电和生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且显示了优于传统ACQ材料的特征[2,3]。但这些分子体系基本不具有手性。而手性AIE分子将在生物传感和光电器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认识,我们利用课题组前期发展的通过AIE基元改造ACQ分子成AIE的策略,设计并合成了含四苯基乙烯和联二萘酚的分子BTPE-BINAs。测试结果显示,所得分子在THF中不发光但随着大量不良溶剂——水的加入发光显著增强,说明该分子具有AIE特性。而圆二色性(CD)测试显示该分子在溶液中表现出较强的信号,但在水含量在50%时,信号突然下降,在60%后衰减后的信号基本保持不变。基于这一奇特现象,我们提出了"聚集衰减圆二色性(aggregation-annihilated circular dichroism,AACD)"的概念。后续的对照实验表明,产生AACD的原因是联萘之间夹角变小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