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龄兔及成年兔桡骨骨缺损模型中骨缺损大小的对比研究

作者:芮敏; 郑欣; 李成宇; 张星晨; 孙少松; 姚圣城; 庞勇; 郭开今
来源: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 22(05): 402-406.
DOI: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5.011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月龄新西兰兔建立桡骨骨缺损模型时骨缺损大小的选择。方法选取3月龄(幼龄兔)及6月龄(成年兔)健康雄性新西兰兔各20只,根据兔龄分为A组(3月龄)和B组(6月龄),每组兔前肢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亚组制备桡骨骨缺损模型,每组20侧。其中A1组、B1组桡骨骨缺损长度为15 mm,A2组、B2组骨缺损长度为20 mm。分别于模型制备术后第4、8、12周行X线检查,并应用X线Lane-Sandhu评分标准评估骨愈合情况。术后12周处死所有实验动物,取桡骨标本进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分析骨愈合情况。结果制备骨缺损模型术后,所有实验兔均存活。X线检查显示:术后第8周A1组骨缺损基本愈合,至第12周新生骨塑形完全,与正常桡骨形态类似;其余3组至第12周骨缺损均未完全修复,断端及邻近尺侧有少量新骨生成,髓腔封闭。术后各时间点X线Lane-Sandhu评分结果示:组内比较,A1组评分均高于A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1组与B2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缺损尺寸相同的亚组间比较:A1组、A2组评分分别高于B1组、B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2周标本大体观察显示:A1组断端形成骨性桥接,新生骨塑形良好,其余3组断端髓腔封闭,缺损区由纤维组织填充。组织学结果示A1组修复完全,新生骨骨板排列规则;其余3组缺损空腔可见纤维组织填充。结论兔龄和骨缺损大小对于术后骨缺损愈合情况有重要影响,在构建兔桡骨骨缺损模型的动物实验中,幼龄兔(3月龄)骨缺损长度宜选择20 mm,成年兔(6月龄)宜选择15 mm。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