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长江三角洲晚更新世晚期的第一硬土层是划分更新统与全新统地层界面的标志层,也是上海中、高层建筑物的主要桩基持力层,具有第四纪科学研究和工程地质应用价值。由于缺乏明显指相意义的沉积标志和古生物化石等特征,对于第一硬土层的成因、物源和次生演化等问题,各家学者的观点相差甚远,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在讨论第一硬土层的沉积年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的基础上,评析了硬土层研究中的三大争论,即成因的"水成与风成"之争,物源的"近源与远源"之争和次生演化过程之争,认为硬土层经历了复杂的冷暖干湿变化和海侵海退旋回,可划分为早期冷干环境的沉积阶段、中期全新世海侵之前暖湿环境的风化和成土阶段、后期海侵及海退之后的掩埋改造阶段等3个时期。解决第一硬土层争论的途径是建立高精度连续年代序列标尺,运用地层追踪方法进行区域性标志地层的对比,在此基础上探索硬土层的形成与演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