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医学丛书的编纂、流传和阅读,探究医学知识的地域建构,以期揭示历史书写对于空间知识建构的意义。钱塘学者王琦(1696-1774),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刊印医学丛书《医林指月》,所收作者大多为钱塘医者,如卢复、卢之颐以及张志聪、高世栻师徒的著作。其余即使不是其所著,也大多是由他们或门人点评、辑正、参论。借此王琦在《医林指月》的跋中首提"武林为医薮",稍晚福建长乐陈修园(1766-1823)在《医学三字经》中归纳为"大作者,推钱塘"。《医林指月》所涉及到的钱塘作者群,逐渐成为后世所推崇的钱塘医派的核心人物,其医学知识的群体性、地域性不断被层累构建,直至后世"钱塘医派"的明确提出。由此观之,在医学书籍的编辑过程中,本地医籍的编纂者对医学知识归纳梳理是地域医派重构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文本不断整理、传抄、刊刻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较为固定的知识空间,使此类地域性医学文本在归纳整理过程中,学派的梳理也渐成为可能。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