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四种治疗原发性慢性失眠症方法的疗效。方法:选取20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合并组、认知组、刺激组和药物组,每组50例。认知组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刺激组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合并组给予认知行为合并rTMS治疗,药物组给予艾司唑仑片治疗。对四组患者给予多导睡眠监测(PSG),观察指标包括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和睡眠效率(SE)。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评价四组的睡眠质量。比较四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PSG检测结果:合并组、认知组、刺激组TST、SL和SE均于治疗2周后开始明显改善,且直到第8周末,三组以上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药物组从治疗第1周末到第4周末,TST、SL和SE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第8周末以上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1周末和第2周末,药物组TST、SL和SE水平均明显优于其他三组(P<0.05),其他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末,合并组TST和SE水平明显优于认知组(P<0.05);药物组SL水平明显优于其他三组(P<0.05)。治疗第8周末,合并组TST、SL和SE水平均明显优于其他三组(P<0.05)。PSQI得分情况:合并组自治疗2周末即有明显改善,直到第8周末,PSQI得分均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认知组和刺激组自第4周末才有明显改善,直到第8周末,PSQI得分均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药物组仅治疗第1周末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第2周末时,药物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合并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认知组和刺激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末,药物组得分明显大于其他三组(P<0.05),合并组得分明显小于认知组(P<0.05)。治疗第8周末,药物组得分明显大于其他三组(P<0.05),合并组得分明显小于刺激组(P<0.05)。认知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合并rTMS治疗原发性慢性失眠症的效果优于药物治疗、认知行为和rTMS单独治疗效果。

  • 出版日期2018
  • 单位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