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中期以降,永定河工的堤坝维护和埽工抢险中,秫秸使用逐渐增多,并逐步取代石料、芦苇等。受制于农作节令、水灾等因素,河工呈现出季节性特征,且秸料供给往往不能满足需要。秸料虽耐久性差,饱受批评,但由于清代中期以后永定河善淤善决,河工疲于堵塞,河流改道频繁,长久性工程并不划算,加之价格低廉,因而一直居于主流。秫秸采办多出于国家筹集的经费,地点集中在近畿地带,但强制征派给地方社会带来困扰。永定河工中秸料使用的增多,同明清以来华北平原高粱种植兴起密切相关,亦反映出水灾频发之下民众开垦洼地及"一水一麦"的生存智慧。清廷无法限制民众的滩地开垦,高粱的广泛用途和耐受性,又便利了后者开发洼地。看似于小农、于河工均有利益的高粱种植,实则亦是让永定河流域陷入更大不确定性中的推手之一。

  • 出版日期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