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康乐园展藏有两口明清时期的大铁钟:其一为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铸造,曾供奉于"韶州府曲江县布恩上都大岭堡延寿庵"中,目前存放在马丁堂;其二为清代嘉庆四年(1799年)铸造,曾供奉于越秀山旧广州城的三元宫关帝庙,现高悬于康乐园的惺亭内,两口铁钟均有铭文。与对待其他古物不同,这两口大铁钟在20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携入康乐园时并未被纳入博物馆珍藏,而是露天展存于大学校园的凉亭中,近百年来观者如织却对其视若不见。本文首次对铁钟的铭文进行抄录和考释,运用"情境重构"的方法,阐释大铁钟进入大学情境之中如何表达"身许国家、永作楷模"的家国情怀,如何铭记抗战迁校时的颠沛流离。本文旨在以康乐园铁钟为研究案例,超越对器物的平面描述,探寻因情境变化而促成器物价值的"汇聚和叠加";将器物与精神相连,才可以见到器物流转与空间移易背后的人群和思想的跃动,对诠释和解读早期大学校园文化遗产具有范式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