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抗骨髓窦状内皮细胞表面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靶向超声微泡减少体外循环相关炎症条件下骨髓中性粒细胞释放的有效性和可逆性。方法 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分别为抗体组(A组)、抗体+超声组(AU组)、靶向微泡组(T组)、靶向微泡破裂组(TU组)、体外循环后血浆刺激对照组(MC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并建立股骨骨髓原位灌注模型进行灌注。C组进行4个周期的缓冲液灌注;其余各组各5个灌注周期,第1周期灌注缓冲液后,第2~5周期灌注大鼠体外循环后血浆。第2周期结束后,A组和AU组推注等量抗VCAM-1抗体,T组和TU组注入等量抗VCAM-1靶向超声微泡,AU组和TU组在第3周期灌注的同时,给予同样的高声压超声辐射。分别收集各组灌出液直至灌注结束,检测灌出液的中性粒细胞总数。结果在体外循环后血浆刺激模拟炎症条件下,A组和T组骨髓释放的中性粒细胞总数与MC组相比均明显减少,且T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得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超声辐射后,TU组骨髓中性粒细胞释放恢复,中性粒细胞总量相比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U组与A组各周期灌出液中中性粒细胞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VCAM-1靶向超声微泡可以识别阻断骨髓窦状内皮细胞表达的VCAM-1,并与其配体结合,同时微泡在骨髓窦状内皮表面形成物理阻挡屏障,进一步有效减少中性粒细胞释放。通过高声压超声辐射击破微泡,其空化效应还可使VCAM-1与微泡表面抗体间的结合分离,骨髓窦状内皮恢复炎症条件下释放中性粒细胞的能力,实现了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可控性。

  • 出版日期2015
  •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