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清代的时候,随着民族间的不断融合,交往也日益频繁,内地商人时常穿梭在内地与塞外蒙古地区(今内蒙古中部和西部一带)之间,采取以物换物的方式,将蒙古族的牲畜和游牧产品贩卖到内地,赚取高额的差价,再将内地的丝绸、茶叶等销到蒙古,在经历了300多年的"旅蒙商"兴衰史后,逐渐走出了一条蒙古与内陆的商旅贸易之路。后来,清朝大军打败了漠西蒙古准格尔的部队后,结束了内蒙古地区长达3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稳定了北方长期战乱的政治格局,为北方各族人们的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安定团结的局面。随着与内陆文化的交流和影响,塞外蒙古人民逐渐了解和懂得了内陆定居生活的优点,于是也逐渐被融入到汉文化的氛围中。自此,内蒙古地区也逐渐出现了农业和半农业的农耕文化。同时,农业文化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延缓近千年的"茶马古道"文化得到了根本的改变。本文重点阐述清代晋商同塞外蒙古族的贸易交往过程以及产生的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