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南园原是南汉王朝的一处王家花园,经元末明初"南园前五先生"的文学书写,转化为他们共享的地方文学审美空间。明中后期,"南园后五先生"和"南园十二子"自觉建立自身行为与南园诗人的关联性,使南园记忆在不断叠合中得以发展。清代以来,岭南后学以文人雅集和创作南园诗歌两种方式不断延伸南园记忆链,将南园变成了岭南文学的"记忆之场"。为了对抗记忆的碎片化,岭南社会不断将南园纳入了地方应用语境中,使之发挥"记忆仓储"的功能,从而使储存于其中的岭南文学传统得以维持,并持续不断地进行文学和文化的再生产。南园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今对文化和文学空间的保护,应将空间与记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对优秀文化和文学遗产的有效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