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锁孔手术入路的颅底解剖学研究

作者:石小峰; 漆松涛; 刘政委; 陆云涛; 纠智松
来源: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 9(02): 151-153.

摘要

目的了解鞍区病变锁孔手术入路的相关颅底解剖,为选择合适的锁孔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成人干性颅骨标本67个(134侧),观察额窦开放情况和眶顶板上骨嵴(大脑轭)的形状,游标卡尺测量每例标本双侧大脑轭(眶顶板上的骨嵴)的最高高度。在15个颅骨标本上分别模拟眶上、额外侧、翼点、颞下锁孔手术入路,测量锁孔中心到达前、后床突的手术距离和相关的手术角度,并进行比较。结果额窦开放52侧(38.8%)。大脑轭的形状以多尖形和斜梁多尖形为主,高度≤2.50 mm者36侧(26.9%),≥2.51 mm者98侧(73.1%)。四种手术入路中,锁孔中心与同侧前、后床突的距离颞下入路[(4.87±0.47)cm、(4.93±0.45)cm]最短,额外侧入路[(6.45±0.30)cm、(7.83±0.54)cm]和眶上入路[(6.47±0.28)cm、(8.31±0.34)cm]最长。锁孔骨窗中心与颅底矢状面的夹角中,额外侧入路[(40.83±1.11)°、(37.86±1.37)°]>眶上入路[(10.23±0.90)°、(12.29±0.86)°);锁孔骨窗中心与颅底横断面的夹角中,颞下入路[(21.21±0.45)°、(20.10±0.63)°]>翼点入路[(5.49±0.30)°、(9.84±0.58)°]。结论额窦的大小、大脑轭的形状和高度、手术操作的深度以及手术平面与颅底平面的角度对于鞍区不同部位病变的锁孔微创手术入路术前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