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

作者:梁浩然; 周新; 杨彦飞; 牛文杰; 宋文杰; 任智远; 王薛丁; 刘洋; 段王平*
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03): 456-460.

摘要

背景:青壮年股骨颈骨内固定后并发股骨头坏死的预防在骨科领域仍是一项挑战,针对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仍是充满讨论的话题。目的:对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股并发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做一综述。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10-2021年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维普和中国知网上关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股骨坏死的相关文献。检索中文关键词为"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有限元分析、力学、应力、螺钉、植入物、血供、分子生物学、基因"。检索英文关键词为"Femoral neck fracture,femoral head necrosis,finite element analysis,mechanics,stress,screws,implants,blood supply,molecular biology,genes"。结果与结论: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内固定取出与否均可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内固定取出时易造成微骨折,甚至再骨折;内固定不取出时,伴随着内固定的长期置留,内固定物周围形成大量的硬化骨,其可能是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并快速塌陷的重要力学机制之一。通过文献分析不同骨折模型及不同类型内固定物,可知倒三角结构虽然是最优治疗方式,但其仍不可避免应力的集中,导致硬化骨的形成,最终导致股骨头的坏死塌陷。因此提出在内固定周围形成硬化骨之前,适时的取钉并置入一种新型高强度、可降解、多微孔结构及又可促进成骨血管化的内置物,避免应力集中在内固定周围,用以抑制硬化骨的形成,从而可终止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 出版日期2022
  •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